点击标题下方“凌洲业话”蓝色字体、
虽然2024年已经过了快俩月,但对于我们来说新年才刚刚开始,因为相比于公历新年,中国人更重视传统的农历年。只有过完了大年三十儿(除夕)来到正月(亦称新正),才算是真正的新年伊始,我们的十二生肖、也就是俗称的属相才随之变化(当然也有说应该按立春算的)。今年是甲辰龙年,龙是十二生肖里最特殊的一个,因为龙是唯一一个仅存在于神话中的动物。咱不能说它不存在,只能说咱没见过。
且不论它存在也好、不存在也罢,总之是龙是最受国人喜爱的,因其是神兽、是祥瑞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来已久的信仰图腾,所以我们才被称为龙的传人。关于龙也净是好词儿,龙腾虎跃、龙马精神之类的。既然龙年到了,龙又是神兽、瑞兽,那咱不如来个寻龙之旅,找找北京带龙的地名儿。在西城区东北部,原厂桥街道办事处域内(现什刹海街道)有一条龙头井街。
这里属什刹海文化片儿区范围,在前海以西、平安大道北侧,是一条斜街,东南-西北走向,南起地安门西大街,北至定阜街与柳荫街、前海西街相交,中与兴华胡同、羊角灯胡同、南钱串胡同、三座桥胡同相交。那么这条街与龙有没有实际联系呢?按传说是有,据传这里有口井,井附近有座药王庙,所以早先叫药王庙街。但庙的香火不太旺,那口井也不怎么引人注目。直到有一年北京大旱,连什刹海的都快见底儿了,但这口井的水却依旧盈满,人们纷纷到此打水。
人一多不要紧,就有人发现井里有一个龙头在晃动,好像正在吐水。于是坊间开始传言,说是此井中住着一条龙,所以水才一直不干。渐渐地,人们就将它叫成了龙头井,从此由寂寂无名变成人尽皆知,就连旁边的药王庙也改成了龙王庙,并香火大盛。后来有人说:井里哪儿有什么龙头,不过是倒影而已。您都听说过一个词儿叫“五脊六兽”,指的是屋顶上的脊兽,尤其是宫殿、庙宇;其中有个吞脊兽个头儿最大,汉代就已出现,因“鱼虬尾似鸱” 而称鸱尾,有“避火”的作用。后来改称鸱吻、又称吻兽。
由于鸱吻形似龙头,倒映在井水里,被人们传成了龙吐水。当然这只是传说,未见正式记载。还一说“龙头”是由“龙道”演变而来的。唐代时的北京叫幽州,其中有个龙道乡,范围是今广安门及以北地区。当年的幽州人口不多,井也不多,此井就算不是龙道乡唯一一口也差不多,故称龙道井,后因龙道与龙头发音相近、才演化为现名。龙道之名倒是真有,朝阳区西北部就有个龙道村,为北京最古老的村落。
为什么叫龙道呢?因为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时路经幽州,曾在此驻足,因为是真龙天子到过的地方,故称龙到,后演化为龙道,并建了龙道乡。不过此说也未得到证实,算是传说之一(朝阳龙道村是真的,只是已经拆了,好像并入了芍药居)。据西城地名志记载,今龙头井街原来确实有座庙,叫南药王庙,街也曾命名南药王庙街,但是仅限于此街南段。北部也的的确确有口井,又但是、不叫龙头井。
明代称人头井,属发祥坊;得名原因不详,据推断是因井口石不规则,酷似人头而得名,就是有点儿吓人。故此清朝雅化为龙头井,属正黄旗地界。1911年街巷统称龙头井,1949年后定名龙头井街。此街上的药王庙已经无存,但42号是古刹天寿庵,为清代所建,如今布局保存完整,是西城区文保单位。天寿庵南侧、即龙头井街南口现在还有个小型景区,叫龙头井微公园,就在北海公园后身儿、北京文物研究所对过儿。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原文标题:龙年北京寻龙之旅:龙头井(龙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