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九十年代,每当麦收过后,咱农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交公粮,生产队时期交公粮是不用每户农民操心的,有生产队组织一些轻装男劳力到当时的公社交公粮,都说有村里组织,似乎没有多少故事,但是到了分田到户以后就不一样了,每家每户都会根据一家的人口多少,结合分地的面积来分摊应该交给公家的粮食,确切的说就是交农业税,因为当时如果是有钱的人家,尤其是家里有吃商品粮也就是公家饭的,也有直接交现金的,因为咋用的家庭一般情况下耕地比较少,先满足口粮是关键。
对于当时交公粮不是说农民的觉悟很高,都是先把最好的麦子,也就是没有经过雨淋发霉的麦子交给公社的粮站,如果你将一些雨淋发霉的麦子交公粮是通不过粮站工作人员的验收的,所以农民要陷阱准备好的小麦单独存放起来,只等村里的大喇叭一响,通知在几天的时间内全村要交完公粮,农民就赶紧利用阳光灿烂的日子,进行一次彻底的晾晒,如果 晾晒不好达不到收购的标准,也会被打下来,重新晾晒,所以农民当时验证干湿度的时候,就是将小麦含在嘴里,用牙咬一下,能够有咯牙的感觉,甚至咬一下听到嘎嘣的声音,才能放心的去粮站交公粮。
当时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粮站,一到交公粮的时间,粮站的院内就会挤满车辆,在院门外会排起一队队的长龙,那景象十分的壮观,每交过一家的公粮车辆就会向前挪动一下,尽管交公粮都说在炎热的夏天,但是谁都不愿意离开自己排队的位置,一旦离开,就会被一些不守规矩的穿到前面,有的时候会从早上排队到夜里,甚至到第二天才能交上公粮,排队需要耐心,而担心的却是到了验证自己家里麦子的干湿度和质量的时候,检验员手里拿一个验级的空心铁棒,往装满麦子的布袋里一插,从另一头就会流出很多的麦子,然后在一个验证干湿度的仪器进行测量,达到标准,皆大欢喜,如果发出滴的声响,就是小麦的干度不够,那就惨了,排了长时间的队就算白排了,还要拉到家里重新晾晒,来回拉两三回交公粮的大有人在。有时候也会因为杂质太多,被检验员责令过筛,那就更惨了,意味着要减去很多的小麦重量,老实的庄稼人就到粮站准备好的筛子过筛,而有些聪明的就绕一个圈,到另一个检验员重新检验,有时候很幸运的不用过筛,
所以在当时,粮站的检验员可以说是最吃香的职业,哪个村里有一个在粮站上班的人员都会成为全村的明星,回到家里就会有很多的乡邻找到家里,说明天要去交公粮,请关照一下,当时收礼谈不上,但是能够多吸几根烟是很正常的,于是在排队的时候尽可能的找自己村里的检验员或者是熟人,因为有了他们的帮忙,你的公粮交的就会很顺利,尤其是在验级的时候,有的根本不用仪器,只需要撂到嘴里几个麦粒嚼一下就能开出合格的条子,在级别上还能给一个好的等级,可不能小看麦子的等级,如果等级给的低,价格就不一样,就意味着要多交一些公粮的。
后来到了九十年代,随着小麦产量的提高,国家收购小麦的仓库也是有限,有时候每个大队还要分到不同的粮站进行交公粮,当时就有一次竟然被分到了县城的粮站交公粮,这就意味着要拉着麦子走十余里的路程,不但很累,而且也意味着更加严格的检验,所以有时候半夜起床几家合在一起装到架子车上,前拉后推往县城赶,到了县城正好天亮,仍然需要排队到深夜才能交上,那情景至今难以忘怀。
交公粮的场景直到2005年全国取消农业税才结束,其实道历九五年以后的几年,很多的家庭都开始将交公粮改成的交现金,因为当时农民的收入已经很高了,手里有了钱,也不愿意去交公粮受罪了。交公粮成为的一个时代的缩影,印在的中国农业发展历程的影像里,也成为了一代人永远的记忆。
收藏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