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以德服人”很高明,其背后蕴含的王道智慧,你可能不知道(以德服人)

孟子的“以德服人”很高明,其背后蕴含的王道智慧,你可能不知道(以德服人) 有人说“以德服人”是圣母情节的说教?这便大大冤枉了其真正内涵。 “以德服人”的意思不难理解,和字面意思差不多,通俗说来就是凭借

孟子的“以德服人”很高明,其背后蕴含的王道智慧,你可能不知道(以德服人)

有人说“以德服人”是圣母情节的说教?这便大大冤枉了其真正内涵。

“以德服人”的意思不难理解,和字面意思差不多,通俗说来就是凭借一个人的“德”,也就是“仁义”,让他人心服口服。这里为何会选择“以德服人”这个话题?因为“以德服人”实则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而“以德服人”,其实是孟子区分“王道”和“霸道”的关键。

孟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主要还是围绕着人性本善这个基本观念发散开的。根据孟子“性善论”我们也能体会其以德服人的逻辑和理性。既然人是性善的,那么代表“仁”的“德”实则是最好的教化方式,用武力压迫为下者,更多会让被压迫者衍生出负面的抵抗情绪,即便为下者服从,也是一时的,治标不治本。

而孟子的以德服人实则更多针对的是为上者治理为下者,或者放在孟子那个年代,就是指君主治理百姓的准则,而“以德服人”无疑是孟子心中“王道”的具体表现形式。与“王道”相反的,大抵就是“以力服人”的霸道了。

为了讲清楚“以德服人”与“王道”、“霸道”的关系,个人认为还是有必要从“性善论”出发讲讲“以德服人”的逻辑合理性。

1、从孟子性善论来看看“以德服人”观点的逻辑合理性

首先,“以德服人”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原话这里截取一小段给大家体会一下: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这句话乍一看,说教意味十足,大概意思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才可以让人心悦诚服。孟子真的在说教吗?有一部分说教意味,但是他也有其理论基础,并非空谈。

我们知道,“性善论”是孟子经典的思想,也是他整个思想体系里面相对核心的基础性思想内核。他认为人生来即善,人身上出现的一些类似贪婪、懒惰等等不好的性格特色皆是因为后天沾染了不好的习性,导致自己本性之善被蒙蔽。

也就是说,人的恶,不是人真的坏得无可救药,而是因为本真之善被蒙蔽。那么为何孟子指明“以德服人”呢?孟子这是在强调,要是用“善”去将一不小心走歪路的“孩子”引入正途。

按照孟子的理论,毕竟人本性是善的,即便一个人看上去再怎么恶,那恶也不是发自本心的,而是蒙蔽在本心之善表面的一层有些顽固的“灰”罢了。

用强迫性的类似武力手段让人臣服,只是暂时“遮住”了代表“恶”的“灰尘”。而“以德服人”就不同了,“德”代表的是“仁”,“仁”求真尚美,不会无视恶之“灰尘”,而是通过自身的“德行”来影响以及引导自己身边人,扫除心灵上的“灰”,以此帮助身边人回归善之本性。所以,从孟子性善论来分析其“以德服人”的理论,我们也能找到其逻辑的合理性。(上面的例子可能粗糙了些,大家体会一下其中的意思就好。)

2、仁政学说——以德服人与“王道”和“霸道”

“王道”和“霸道”可以说是孟子比较经典的理论了,孟子承接孔子,孔子讲求仁,以孔子继承人自居的孟子,自然也讲求“仁”,而且他结合自己的性善论,在治国理政上提倡“仁政”。

以“仁政”为核心,孟子继而指出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君主,一种是秉持“王道”以德服人的贤明君主,一种则是秉持“霸道”以力服人的暴君。

在孟子的仁政学说中,他指明君主要得民心,就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百姓比江山社稷以及君主本身都重要。孟子还举了桀纣失去天下的例子,他指明桀纣失去天下,就是因为失去民心。

那么我们可以反推,桀纣不得民心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们残暴。为什么残暴?因为没有将心比心的“不忍人之心”。我们说得通俗点,这里的“不忍人之心”其实大概就是人的“怜悯心”、“同情心”,也是孟子善之四端中最重要的一个善端。

因为没了怜悯心,继而不顾百姓疾苦,只顾自己享乐,自然就不会对百姓太好,百姓在压迫中过不下去,那么桀纣的王位自然就保不住。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没有“不忍人之心”的桀纣,自然不是“以德服人”,更多是“以力服人”,也就是霸道。而施行霸道的结果,从桀纣的下场来看,就是身死国灭了。

关于仁政治国,孟子还是十分自信的,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这句话让人莫名感觉豪气干云,也比较符合孟子的作风,所谓“不忍人之政”,就是以“仁”为核心的“仁政”。所谓的仁,我们这里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将心比心。也就是说,“不忍人”大抵就是不忍他人受苦的怜悯心、同情心。

孟子认为,如果君主以人之痛为己之痛,以人之哀为己之哀,在此种以“仁”为中心的“仁政”下施行王道,爱护天下就像爱护自己一般,这天下自然就得以大治了。所谓的“仁”表现在君主治国上,大抵就是“以德服人”了。

因此,孟子进一步指出,其实“王”和“霸”的差别,就在于到底是“以德”还是“以力”去治理百姓了。

3、小总结

经过上面的议论,想必大家对“以德服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了吧。

首先从孟子性善论出发,我们得以理解“以德服人”的逻辑合理性。因为人是善的,所以用“德”去教化本性之善在后天被一定程度蒙蔽的人,才能达到心悦诚服的效果。

其次,孟子的“以德服人”还原到孟子的学说体系中,我们不难发现,以德服人实则是君主施行“仁政”,实现“王道”的原则。而“以德服人”的背后,更多是要求君主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不忍人之心,以人之哀痛为己之哀痛,有这样的君主,百姓大抵是幸福的。

文/颜小二述哲文 图/网络 参考:《中国哲学史》(北师大版本)、《孟子》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原文标题:孟子的“以德服人”很高明,其背后蕴含的王道智慧,你可能不知道(以德服人)

Like (0)
Previous 2025年1月31日 下午12:07
Next 2025年1月31日 下午12:2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youxuanhao@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