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关注守望新教育,一起守望真善美】
班级文化建设的六条路径作者|徐凯文来源|教师博览
班级是一个以“爱”为纽带,具有关怀、公正、民主、温馨等特征的共生共存的学习和生活共同体。
班级共同体在师生交往、生生交往、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班级生活以及社会实践中,经过长期的共同磨合、彼此适应以及积极建构,形成独特的班级价值观、班级公约以及班级文化,实现“人化”;班级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又受到班级文化的熏陶和作用、促进和改变,实现“化人”。
管好班级的24个实用建议
如何缔造一间完美的教室?
一
班级文化的内容构成
对于班级文化内容的构成,我们借鉴了文化结构的层次分析理论。
从文化本身的要素来看,文化可分为文化产品、活动方式和文化观念;从文化本身的领域来看,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本文依据班级共同体的特点,提出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构成:
1、班级价值观
班级价值观,是“班级精神文化”的重要内核。
班级的价值观,必须要符合国家文化传统价值观、符合国家当下主流价值观、符合学校践行的价值观,是在对各种价值体系进行选择和整合后确立的班级独特的价值观。
就班级共同体而言,追求自由与公正(个人维度)、信任和合作(个体与个体)、关怀和包容(个体与群体),更具教育意义。
教室文化构建的内涵、价值和路径
完美教室的道德人格发展图谱——如何构建完美的教室环境文化?
2、班级公约
班级公约,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内核。
这里用“班级公约”而不用“班级制度”,首先是强调班级公约产生的主体是班级共同体,既不是班委会,也不是部分群体,更不是班主任,强调每一个人都是班级的“立法者”。
其次是强调班级公约产生的过程是经过了调研、讨论、协商、决策的过程,也是针对班级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再次是强调班级公约只有共同知晓、共同认可,才会形成大家都愿意遵守的约定,形成约定的普遍约束力。
最后是强调公约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无论谁触犯相应的约定,都应当接受一定的惩罚,以保证公正和公平。
3、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即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
比如,做一件事情,需要提前计划,即超前思维;要有目标,即目标导向思维;尽可能考虑全面一些,即系统思维;从整体上考虑,即整体思维;有时需要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即换位思维;还有逆向思维等等。
还比如,随着复杂性科学的出现,人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从还原论思维到整体性思维、从实体性思维到关系思维、从静态逻辑分析到过程思维等。
在未来社会中,人们会更加注重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方式。
杨川美:唱响最美班歌,缔造完美教室
俞国娣:“新班级教育”,为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定制“专道”
4、行为方式
行为方式,即学生在学习、交往、消费、闲暇等生活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
比如,友善的与恶意的,自觉的(主动)与不自觉(被动)的,诚实的与虚假的,健康的与不健康的,自由的与限制的,平等的与不平等的,情与理冲突的,正当的与非正当的,投机的与讨好的等多种行为方式。
学生的行为除了与学生的个性有关外,还与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和班级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有时可能有所“收敛”或“包装”,有时可能代表着或反映出一部分成员的需要、兴趣、利益或意见,有时可能是迫于其他成员的压力或唆使所致。
于洁:做了30年班主任,我用这3招让学生爱上班级、自觉学习
郭丽萍:做“完美教室”里的幸福教师
5、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是“班级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有墙报、黑板报、图书角、活动角、桌椅摆放、绿植摆放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
班级环境布置除了要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外(比如悬挂国旗、校旗、张贴学校制度等),在内容和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可以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在内容上,可以是文学、科学、艺术、体育、英语等;
在表现形式上,可以有文本的、图片的、实物的等,但都必须遵循教育性、互动性、统一性、系列性、美观性等特性。
班级文化的上述五个方面虽然代表不同的形态,但它们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组成了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班级文化圈。
比如,班级公约反映出诸多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法治精神,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也是如此;班级环境不仅可以彰显不同的价值观,而且能明显地体现出优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它们之间多重多种的关联性,使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形成了具有强大教育力的班级文化场。
李亚敏:如何缔造完美的教室环境文化?
聆听窗外声音,缔造完美教室——看国外先进学校空间设计,发现世界优秀学校教室的秘密
二
班级文化建设的路径
班级文化建设的路径有师生交往、生生交往、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班级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等。
1、师生交往
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作为班级文化的引领者和指导者,促进成人文化与学生文化发生相互作用;
学生作为班级文化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成为帮助班级处理学校与班级、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问题的桥梁和纽带。
尤其在化解学生间的冲突、促进学生间的团结方面,师生交往更显重要。
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和平等,对待事情、处理事务要遵循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李镇西: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好的教育”?——好的关系,至少应该具备五个特点
沈祖芸:到底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到底家校关系该怎么构建,才能在孩子身上产生效果?
2、生生交往
生生交往,意味着“把班级还给学生”,意味着让学生自觉创建能让他们主动发展的文化生态。
佐藤学说过:“生活中交织着烦恼与苦闷,在伙伴的支撑中生活,这种人生是正常的。一切的烦恼与苦闷都交给专家来解决的生活方式,反倒是病理性的。”
班级共同体在一项项真实的、日常化的班级活动中,使学生袒露心声、相互关怀、增进友谊、表达发展愿望、施展活动本领,逐步生成自主组织机制,自愈性地解决交往、成长中的问题。
3、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既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学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即“化人”的过程,同时也是“人化”的过程,即班级文化的形成与建构过程。
4、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是连接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的桥梁,使班级文化从活动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中逐步形成。
准备阶段,班级需要确立一个共同的目标,需要整合各种活动思路,需要对话、倾听、协商来设计活动方案;在活动中,大家需要分工、合作、努力、拼搏、克服困难;活动结束,需要总结、反思、分享与展示。
新教育实验的理想课堂——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
新教育实验的完美教室——汇聚伟大事物,呵护每个生命,擦亮每个日子
5、班级生活
班级生活包括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相互关照,产生归属感、安全感、信任感与温馨感;在政治生活中,班级成为学校公民教育最主要的载体。
“公民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一个民主、平等、自治的公共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学生从家庭走进班级,其实是从一个私人生活场域进入一个公共生活场域。
作为公共生活场域的班级恰好为学生‘公民’提供了践行的土壤,而这就是班级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本体价值。”
6、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以班级共同体的方式,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志愿活动、专题社会调查、社区服务活动等。
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社会环境中,学生学会沟通、交流、参与、合作、服务、奉献等,进而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加深对社会道德规范、社会公共秩序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担当能力。
收藏:班主任22条管理班级实用方法
新学期,新班级,如何缔造一间完美的教室?——新教育“缔造完美教室”的本质要素
“教育界的诺贝尔奖”——为什么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实验?
中国教育报:“新教育实验”给教师带来了什么?——给教师有迹可循的成长路径,让教师的成长清晰可见!
如何营造书香校园?——没有书香充溢的校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程介明:从朱永新“新教育”看到的——创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长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