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谈亡父惹网友唏嘘一片:原来亲情也要看缘分!(高立人)

高晓松谈亡父惹网友唏嘘一片:原来亲情也要看缘分!(高立人) 父亲节这天,看看各个社交平台,都忙着给各自的父亲献爱心,尤其是那些明星们,开启了一轮花式“炫父”模式。 然而,与众不同的是,著名音乐人高晓松

高晓松谈亡父惹网友唏嘘一片:原来亲情也要看缘分!(高立人)

父亲节这天,看看各个社交平台,都忙着给各自的父亲献爱心,尤其是那些明星们,开启了一轮花式“炫父”模式。

然而,与众不同的是,著名音乐人高晓松,他在父亲节这天虽然也发了一篇不短的文章谈及父亲,但看下来之后,却让人感慨万千。

高晓松在文章里,没有一个温馨与怀念的字眼,只是语气淡然地回顾了一下父亲死后,他们怎么草草处理,以及当年父亲如何对待他的一些经历。不仅不温馨,甚至隐隐听出一丝半生难平的埋怨与后快在里边。

高晓松说出这段经历,着实让每个人都大吃一惊。大家都没想到,作为世家子弟,他竟然也会有这样一份不完美的亲情。以前高晓松每次发文,评论里基本都会有些不一样的声音;但这次,几千条评论,竟然没有一个人出来说大紧半个不字;当然,也没有刻意赞扬,大家除了感慨,还是感慨。

高晓松的高知家庭,曾经亮瞎了多少人的眼:

外公张维,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首任校长;

外婆陆士嘉,中国权威流体力学家、博士,北京航空学院筹建者之一;

爷爷高景德,中科院院士、电机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校长(来自百科介绍,但关于爷爷身份貌似有争议)。

当年这样门当户对的两个家庭进行联姻,把他的母亲张克群,嫁给了他的父亲高立人。

父亲高立人,清华大学的教授;

母亲张克群,毕业于清华的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另外他的 舅舅张克潜也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博导。清华对于高晓松而言,就像自家开的一样,难怪说上就上,说退就退。

张克群与高立人婚后,生了高晓松和他的妹妹高晓江。但不知什么时候他们离婚了,之后高立人娶了后妻,而张克群也改嫁了。

可即使在原生家庭破裂前,高晓松也直言年少时的他,生活在一个冷漠而孤独的家庭。父母长期在国外,他是独自长大的,尤其跟父亲高立人,关系极僵;他一辈子没有问过父亲一个问题,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方面的。这种形同陌路的父子关系,直到父亲死后都没有得到和解。

前天的发文中,高晓松谈到当年父子俩“和谐地决裂”的往事。

1991年高晓松从清华退学,父亲决定将他撵出家门,高晓松也接受了;父亲哼着歌,亲手下厨炒了两个好菜作为“最后的晚餐”,并告诫他“最好别回来了”。

高晓松离家后去了外公家生活,弹琴唱歌,从此走上了文艺的路线。那时的高晓松认为,这辈子不可能与父亲再见了,但后来在妹妹的婚礼和爷爷奶奶的葬礼上,又碰过两次面,但20来年父子俩说过的话加起来不超过20句。

高晓松当年知道自己不是当科学家的料,所以毅然从清华退学,几年后就有了《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白衣飘飘的年代》《流浪歌手的情人》等歌曲广为流行,成为那个时代中国校园民谣热潮中教父级的代表人物。

第三次见到时,是在高立人去世后。

高晓松兄妹从国外回来,“去医院领了父亲,直接拉到火葬场”,听起来非常的干脆利索,就像转运一件货物般简单;然后在火化的时候,高晓松觉得那个“军乐队实在听不下去”,便拉妹妹及后妈去了火葬场外的卤煮店吃了个午饭。吃饭的时间他们还谈妥了遗产分配方案:骨灰归兄妹俩,遗产归后妈。吃完回去,遗体也烧完了,领了骨灰完事。一个上午的时间,就这么把父亲给送走了,堪称高效。

但是,在父亲节听到他理智地叙述着这样的故事,却让人莫名的心酸。为什么大家都在为父亲歌功颂德的时候,他一个公众人物却在这传播有违中国传统道德的“负能量”?为什么也没人跳出来指责他的冷漠,他的不孝?

这是因为,高晓松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高知名人,他敢于用自己的经历,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存在于人世间、却数千年来为人所回避的问题,这个问题是血淋淋的,虽然不是多数,但它确实是存在的。什么问题呢?网友在评论中表达出来了,大意就是:

血脉不代表亲情,亲情也得看缘分

亲情不是天生的,血脉才是。如果没有感情,所谓的亲情,只代表天生的血脉与法定的义务而已。其实,这世间没有亲情的亲人关系,并不少见。我们不反对歌颂母爱如大海、父爱如高山,但必须承认,这世间并非每一个父母都是那样无私地爱着自己的每一个孩子,就像不是每个孩子都懂得孝道是一样的。

这些残忍的真实,教科书不会告诉你,身边的人不会告诉你,生活在幸福家庭的人觉得不可思议,只有亲身经历的当事人,了解得最彻骨。也许你也曾经总是怀疑自己的认知,认为一定全是自己的问题,但遗憾的是,有时你不得不接受真相,就是——你的父母其实并不爱你。尤其是拥有多个子女的父母,基本不存在一碗水端平的情况。

这种现象在动物界可能并不存在,因为那真的是本能。但人类是有复杂思想的高级动物,连亲情也不免掺杂功利。所以,在有的家庭,父母之爱并非我们认为的那样无私与伟大。

有网友说,抚养孩子,重在抚,次在养。因为“养”只是义务,而“抚”才是亲情;

有网友说,淡漠的亲情,有时还不如普通朋友甚至陌生人,却要被“血浓于水”的世俗道德捆绑一生;

总之,亲情和爱情、友情一样,也是讲缘分的,有就有,没有也勉强不来。爱情与友情,失败了可以换人重新来过,但血脉不可以,亲情一旦“遇人不淑”,给人的打击就是一辈子。

高晓松的前半生,从来不愿提及的一个亲人,就是自己的父亲,可见对他的影响至深。

高晓松的父亲,作为高知分子,显然在智商和抚养能力上都没有问题,他也并非天生冷漠,高晓松的妹妹就没有高晓松这样的感受,她眼里的父亲还挺好。

有人说,是因为高晓松当年是个混蛋儿子,清华都能退学,自己不争气怨不得父亲。但是,高晓松同样不是偏执愚昧之人,父亲能让他怨一辈子,肯定不只是因为退学被撵这一起矛盾;而且退学也并非大逆不道,只是改换人生方向的问题,父亲不应与儿子沟通吗?而不是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将这个晦气儿子赶出家门了;高晓松说过父亲一辈子拒绝与他谈心,而只想一个人静静地钓鱼……

总之只有一个原因,就是高晓松的父亲并不爱这个儿子,父亲于他而言,只有血缘,没有亲情。

当然,我们始终坚信,这世间绝大多数来自父母的爱,都是无私与伟大的,远远不是子女的反哺之爱所能相比的。但高晓松用轻松的笔调,为我们揭开的这一角,虽然残忍,却是真实的存在。

愿世间每个家庭,都能幸福圆满;愿人间每段血缘,都拥有母慈子孝的亲情。

来源:华语乐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原文标题:高晓松谈亡父惹网友唏嘘一片:原来亲情也要看缘分!(高立人)

Like (0)
Previous 2024年8月15日 下午12:29
Next 2024年8月15日 下午12:3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youxuanhao@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