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牛人
年代十六国至北朝
此图来自克孜尔第七十七窟,係说法国壁画的局部。说法图為:佛陀端坐中央,举手印以助表达;伴随左右的為佛法象徵物、听眾和动物。这幅图中尚残留佛陀的膝部。有下方一角可见溪流,其上為一黑一白两头牛匍匐在地。牛的前面,為画面中心人物兰达,他扶住多癭的老树棍,侧目俯首,作凝神沉思状。
长寿女听法图
年代北朝至隋
此為克孜尔石窟第八十四窟正壁壁画。此图上列的人物分属左右两幅说法图,有婆罗门和其他听法者,说法的佛像只存少许身光。图下列的长寿女听法图比较完整。释迦中坐说法,佛面前横卧一裸女,是已经死去的吉祥慧女,坐著的裸妇是她的姊姊长寿女。此图很早就被介绍到世界各国,造成了很大影响,其表现手法,如婆罗门的头发、脸部的明暗处理及裸体画,都明显受西方绘画的影响,也有可能其作者就是来自欧洲、中亚或印度。
天宫伎乐·伎乐天
年代北朝
此图是克孜尔第七十六窟《天宫伎乐》壁画中的局部。『天宫伎乐』起源於帝释天的三十三天中的『歌舞园观』以及弥勒信仰的『兜率天宫』。其基本描绘形式為:窟壁上方绘图案式建筑以示天宫,中间绘伎乐人物正在奏乐、散花、舞蹈等。此图所绘即為一位奏乐的少女。音乐在佛国被视為教化的法宝。『菩萨欲凈佛土,故求好音声,欲使国土中眾生闻好音声,其心柔软,心柔软故受化易,是故以音声因缘供养佛。』图中吹笛的伎乐少女,倾首凝神,装扮得如同她吹奏的音乐一般,充满了流美和畅的韵律感。
降魔变
年代北朝
此图出自克孜尔第七十六窟,原為窟左壁方格中佛传画的局部。图绘佛在苦修时,魔王波旬遣『善解女人幻惑之法』的三个女儿前去『示现种种妇女媚惑諂曲之事』(见《佛本行集经》二十七)。然佛不為所动,於是『其魔化為老母,不能自復』。图中佛陀居画面中心,结跏趺坐,瘦体赤裸如柴,左侧前景少女赤身露体,丰乳硕臀,左手呈『剑指』向佛,右侧為三魔女幻化成的三个丑陋的老太婆,由此造成了强烈的画面对比效果。唐初西域画家尉迟乙僧在长安光泽寺画的《降魔变》壁画,正是继承了这一传统。
本生故事·舞女图
年代北朝
本生故事是宣扬佛陀前生累世修行积德事跡的。此类故事大多绘於中心柱式洞窟内,主要位於主室卷顶菱形格之中。此图原為克孜尔第七十六窟本生故事画之局部。由於画面三分之二面积已漫漶不清,故位於此图右侧的较完整的白皮肤裸女,尤為触目,其身后一位黑皮肤女人,右手扶其腰,左手牵其臂,从而使白裸女快要失去重心的舞姿重获平衡。同时一黑一白,色彩对比亦由此產生。此图虽残损严重,仍不失其动人的魅力。
佛传故事·太子观舞图
年代北朝
此图出自克孜尔第八十三窟。图中描绘眾裸女轻歌曼舞,以取悦苦思善感的太子悉达多。传说释迦牟尼出家前,身為迦毗罗卫国太子,当他洞察人世苦难后,决心离宫出家。其父凈饭王起用伎乐舞女,企图以色相诱其就范。此画以棕红色地衬托肉色裸女,如靡靡之音,令人陶醉。画右一位裸女,扭胸曲肱,成三段式造型。她与其他舞姿优美的裸女,联成环形,围住中央托腮沉思的太子,如眾星拱月。沉寂寓於狂乱之中,反而成為具有强烈对比的视觉中心。
佛传故事·出游四门图
年代 北朝
此图出自克孜尔石窟,為佛传故事之一。图中绘佛陀出家前,身為迦毗罗卫国太子时,由侍从伴随出游四城门的情景。画中太子骑白马,他的视线被躺在画面右下角的乞讨者所吸引。只见那人左臂强撑、朝太子举起右手,显然是无助的病残者。画右上方,三位裸胸男子费力地抬著入殮的死尸。如此集中的画面内容,象徵性地表现了太子目睹生老病死的情景,并由此暗示出他最终离宫出逃的重大主题。
度乐神善爱犍达婆王
年代北朝
本图表现的是佛度化乐神善爱的事跡,出自《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七。图中右边為善爱,正在弹奏箜篌,左边為佛陀。乐神善爱演技十分高超,於是自恃傲慢,不理佛法。佛陀在涅槃前决定去度化他,於是化作一个乐神来到天宫,与善爱比试箜篌演技,其演技大大超过善爱。此时佛陀现出本来面目,善爱深感懺悔,於是皈依佛陀,聆听佛法,并成為一名居士。他是佛陀在涅槃前度化的少数人之一。德国考察队将此图记录為出自第七窟,但该窟的同类题材壁画至今尚存。
八国分舍利图
年代 隋
据《阿育王经》载:佛陀涅槃后火化成舍利,各国统治者得知后,都想将舍利供奉在本国,於是有八个国家竞相派兵前来夺取舍利。本图描绘的正是这样的情景。图两旁骑马的武士是各国军队,剑拔弩张;上方是八国代表,每人都手捧一个舍利盒,他们在一位婆罗门的调解下已经将舍利平均分配,避免了一场战事。图的中部是拘尸城城墻,下部中央是城门。此图原存於克孜尔第二百零五窟西甬道内侧壁,该窟是公元六世纪末龟兹国王托提卡出资建造的。这一壁画是此类作品中的精品,可惜已於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毁。图中上部中央被日本人挖走。
亿耳遇饿鬼本生故事画
年代 隋
此為克孜尔石窟第二百一十二窟东侧壁壁画。画的是富家子亿耳遇饿鬼的故事,这是克孜尔石窟的本生故事画以多幅连环画形式画出的两例之一。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前所长姚士宏撰文称,此画内有一行龟兹文题记,据德国人解读,大意是:画家鲁玛卡玛来自叙利亚,他作完这幅画后,画了彩色圆圈,作為这幅画的标志(《丝绸之路造型艺术·叙利亚画家在克孜尔》,新疆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其作画时间约在六至七世纪之间,正是中西往来往最频繁和克孜尔佛教艺术最為繁荣的时期,它是中叙人民友好交往的歷史见证。
龟兹供养人(四个武士)
年代隋至初唐
此图出於克孜尔石窟第八窟。画中人物头发棕红,肤色白凈,眼呈淡色,外表好像波斯(今伊朗)人。这对考察当时活动於此的种族歷史提供了形象的史实证据。画中四个武士,上身著图案华美、冷色调的翻领外套,下身為紧身小脚的帕提亚(安息)式裤子,脚蹬尖头鞋,极尽时髦气派。每人皆佩匕首和宝剑,剑长如棍,悬於金属圆片制成的腰带上。由此略可窥见与回鶻人壁画殊异的风格和情调。德国人称此為『十六剑客窟』,是以画中佩剑人物的形象(此图仅為部分)而命名的。
供养人像
年代唐
这是克孜尔石窟第三十二窟后甬道正壁的壁画,是该窟另一供养礼佛图的供养人像。图上方有榜题,书梵文愿文,大意是:本商主谨以象、马、金、女、珠、宝供奉诸佛,愿保佑众生。此系画两位游牧贵族兼商主供奉金银宝物的情景。
声明:本平台内容包括原创、编辑整理和转载。如有疏漏欢迎原创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微信:xhh344373669),经查实后将给予删除;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