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姓,位居百家姓第34位,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124位,当今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0.11%,总人口大约有149万人。
1岳姓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姜姓,出自远古颛顼帝之臣伯夷的后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史记》、《姓苑》等记载,上古时期,有一种官职称作“四岳”,专门职管祭祀三山五岳。
古代人认为,山是一种神灵,需要极端崇敬,所以“四岳”就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官职,而掌管四岳的总领即称太岳。
相传,颛顼帝属下之臣伯夷,亦称伯益,是炎帝神农氏之裔共工氏的侄孙,曾担任过颛顼帝的大祭司,后因祭祀天神的缘故,产生了太岳这一官职,伯夷为第一任太岳。
太岳即华山,因炎帝之裔崇拜天神,以为山高接天能通天神,而华山在其眼中为第一高峰,故称之为太岳。
此后,伯夷所统领的东夷部落就称太岳部。他们每迁一地,都不忘崇拜山岳的传统,于是以其四子以太岳部落为中心,分别掌管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山峦,称四岳,负责四方神山的祭祀,以后演变成为官职,由部落首领担任,掌管四方诸侯。
四岳都是伯夷的子孙,他们协助尧帝治理部落联盟,很有政绩,并拒绝了尧帝的美意,不肯接受帝位的禅让,而是让位给了舜。后来在舜帝执政时期任秩宗,主次尊卑及郊庙祭典,典三礼,还积极帮助大禹治水,功绩卓著,在原始的禅让制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伯夷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岳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沙岳特氏,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ay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沙氏等。
⑵.蒙古族齐岳噶穆特氏,亦称乔噶穆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iyogam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齐氏等。
⑶.蒙古族岳罗沁氏,亦称亦赫君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oloci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孟氏等。
⑷.蒙古族岳诺特氏,亦称岳诺托氏、亦日呼德氏、闫忽德氏,世居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on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伊氏、阎氏、门氏等。
⑸.蒙古族巴岳特氏,亦称巴乐特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七十二姓之一的伯要歹氏,以地为氏,世居巴岳特(今山西天镇、阳高边外地区)、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西拉木兰(今河北承德围场)等地。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y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巴氏、白氏、丰氏、陈氏、联氏、高氏、岳氏、包氏、罗氏等。
源流三
源于维吾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维吾尔族,宋、元时期称“畏兀儿”,亦称回鹘、畏吾、畏兀等。
公元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西征,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为此而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
南宋嘉定二年(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孛尔只斤·铁木真四年,公元1209年),原属西辽王朝的高昌国畏兀儿亦都护政权归顺蒙古,使蒙古统治得以在天山南北迅速建立起来。由于当地统治者未对蒙古实行抵抗而免遭蒙古征服者的洗劫和破坏;又由于亦都护政权曾帮助成吉思汗进行过对中亚、伊朗、西夏的征服,立有战功,因此长期受到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的优遇。
当时,大批畏兀儿人由此入居中原地区和蒙古高原,以仅次于蒙古人的色目人身份,或出任元朝政权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或从事宗教文化活动。
蒙古(包括元与察合台汗国)对新疆地区的统治持续了三个多世纪,对维吾尔族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按照成吉思汗的命令,所有被征服民族都要派出军队随蒙古军出征,畏兀儿自然包括在内。当成吉思汗讨伐西辽屈出律时,亦都护奉命率军出征。后来,成吉思汗进攻算端摩诃末的国土,亦都护再次奉命出征。察合台和窝阔台向讹答剌发动进攻时,亦都护也参与其中,后来又出征阿姆河等地。当成吉思汗进攻西夏时,他又从别失八里率军与成吉思汗汇合。汉文史料记载说,该亦都护曾“与者必那演征罕勉力、锁潭、回回诸国,将部曲万人以先。纪律严明,所向克捷。又从帝征你沙卜里,征河西,皆有大功”。其后人马木剌的斤也曾“将探马军万人,从宪宗伐宋合州,攻钓鱼山有功”。
除了亦都护外,还有一些畏兀儿地方头目也各带本部兵加入了蒙古远征军的行列。《元史·昔班传》载昔班父阙里别斡赤,“身长八尺,智勇过人,闻太祖北征,领兵来归。从征回回国,数立功”。在呼罗珊大战中,成吉思汗的部队中有除了高昌畏兀儿人之外,尚有可失哈耳人和苦叉人。同时,还有畏兀儿的一些其他地方头人,如阿里巴黑失等,也都统领本部兵参与了蒙古人所发动的一系列战争。
在亦都护归顺蒙古之前,畏兀儿人镇海、塔塔统阿等即已在蒙古军中效力,之后,蒙古贵族更是广泛网罗畏兀儿人才,于是大批畏兀儿人入居汉地和蒙古高原,出任元政权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在史籍《新元史·氏族表》中列出入仕元朝的畏兀儿大族有二十九家之多,如高昌王亦都护、孟速思、岳璘帖穆尔、洁实弥尔、小云石脱忽怜、贯氏、廉氏、全氏、鲁氏、大乘都、小乘都等。他们中间有很多人后来还充当蒙古皇帝、皇室贵族的老师,有典型代表性的就是岳璘帖穆尔,他“精伟兀书(畏兀儿文),慷慨以功名自许……皇弟斡真奏求师傅。上命公。公训导诸王子,以孝弟敦睦、仁厚不杀为第一义。上闻嘉之”。
岳璘帖穆尔就职于蒙古宫廷,是名重一时的翻译家,所译语种很多,除了畏兀儿文译蒙古文,还有藏、梵译蒙古语等。除此之外,更有大量的畏兀儿人在蒙古宫廷或地方政权中担任各种官职,大凡“有一材一艺者毕效于朝”,为蒙古帝国的统一、元朝的建立、巩固与发展,贡献颇多,尤其在文化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
在元朝时期,岳璘帖穆尔的后裔子孙中即有重臣阿鲁浑萨理,他扶持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即位,后在元延祐四年(公元1317年),受赠推忠佐理翊亮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赵国公。
阿鲁浑萨理的长子叫岳柱,后来是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执政时期的著名大臣、中书省平章政事、学者,其子有四,都以父亲的名字为汉化姓氏,称单姓岳氏:长子岳普达,同佥行宣政院事;次子岳安僧,为久住后章佩监丞;三子岳仁寿,中宪大夫兼长秋寺卿;四子无考。其后代皆沿袭岳氏,大部分人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弼尔雅氏,满语为Birya Hala,世居瑷珲(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岳氏。
⑵.满族赖布氏,亦称赖卜氏、来布氏,满语为Laibu Hala,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董鄂(今辽宁桓仁、宽甸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岳氏、栾氏等。该支满族岳氏鼻祖为赖布·岳干,满洲正黄旗人,满清初期世袭云骑尉,随同皇太极征明,功加一等轻车都尉,其后裔子孙在清乾隆年间有冠汉姓为岳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⑶.满族罗岳氏,满语为Loyo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罗氏、岳氏等。
⑷.满族沃岳氏,亦称乌裕氏,满语为Uyu Hala,汉义“绿松石”,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沃氏、乌氏等。
⑸.满族岳佳氏,亦称耀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满语为Yaogiya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姚氏等。
⑹.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族人众多,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两岸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有姓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⑺.满族岳察氏,亦称伊察氏、绕缠氏,满语为Yoca Hala,汉义“痒”,世居胡什塔(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伊氏、饶氏等。
源流五
源于景颇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景颇族岳氏,源出景颇族中的数个部落,主要是重原恩昆氏、木孔氏、恩孔氏这三个古老的氏族部落,在元、明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岳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台湾土著、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岳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岳氏,世代相传至今。
2迁徙分布
岳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24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百八十六位,人口约149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1%左右。
岳姓源远流长,初见于《姓苑》。惜宋代以前,史书鲜见岳姓。据《郡望百家姓》等所载,这个源远流长的家族,秦、汉以前,主要是以山阳地区为繁衍中心。山阳是汉朝所置的一个郡,位于今山东金乡西北。换言之,目前遍布于全国每一个角落的岳姓人家,老家都在今山东,所以长久以来,他们始终相袭着山阳的堂名。金乡地处鲁南,与河南、江苏、安徽相比邻。
魏晋南北朝时期,岳姓除继续繁衍于山阳一带,并最终昌盛为岳姓山阳郡望外,亦播迁于上述诸省,并在今河南安阳一带形成了岳姓邺郡郡望。
到两宋之交,民族英雄岳飞横空出世,光芒四射,使得姓时间漫长,沉寂时间亦漫长的岳姓为之一振,自此以后,岳姓名人当仁不让,纷纷在史籍之上描绘壮丽人生。随着宋高宗赵构偏安江南,原昌盛于北方之岳姓开始取道安徽,跨过长江,进入今江苏、浙江、江西等地,或由河南徙奔两湖,或取道陕西,越过秦岭,进入四川。其中,岳飞后裔有落籍江苏宜兴者。
元末,元兵大举南侵,宋王室蒙尘,辗转亡命,最后在广东之孤岛跳海。宋王室逃亡于何地,则蒙古铁骑纷至沓来,南宋遗民畏之如虎,于是岳姓在南方各地散居开来。
明初,山西岳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沿海之岳姓赴台,或迁居东南亚。明末,张献忠余部继续抗清,1647年开始清军屠川,满清于1647年公开发布告示:全城尽屠,或屠男而留女。至康熙24年,完全占领四川全境,四川人口仅余9万,开始湖广填四川。四川之岳姓有避居云贵高原一带者。不久的湖广填四川,则两湖之岳姓有定居四川者。
清代以后,岳姓分布地更广,并有河南、山东、河北一带的岳姓闯关东进入东三省。
如今,岳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并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国内则尤以四川、河南两省为多,这两二省岳氏人口约占全国岳氏人口的52%以上。但目前在新加坡的华人宗亲团体名单中,却没有岳氏公会或岳氏总会的名字,说明在新加坡的岳氏宗亲人数不多。
3家族祖训
凡岳氏子孙者,毋别男女,须立做人准绳。
男则克尊干道,约法十字为限:忠、孝、节、爱、仁、义、礼、智、信,谨执纲常为志。
女则慎守坤箴,效范八字为准:贤、敏、淑、慎、温、恭、素、雅,秉承从德为赋。
励倡子孙须尽全力,勤奋、志学、求实、精业,言行兼优。
禁忌十六字行为:淫、浪、赌、毒、坑、蒙、拐、骗、奸、邪、佞、霸、骄、逸、奢、叛!
须知行成于思,毁于随,必守正不挠,从善如登。
若存悖祖训千大法者,可为不志;养子窃姓者,可为不志;教唆廉隅者,严为不志;此每代必三复斯言,一言九鼎,严不夷不惠。
嫡系五代之中,支脉三代之中,若重名字号者可视异类也。
凡出人头地者,创宏伟业者,可为岳氏门中不祧之祖,当立为后世楷模,颂扬百世。
此训不可悖!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原文标题:姓氏文化:岳姓(岳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