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明天,
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
巧合的是,
这一天也是农历二月二!
民间俗称“龙抬头”的日子。
天文专家表示,
“妇女节”和“龙抬头”
出现在同一天比较罕见,
就本世纪来说,
这种“喜相逢”只有3次!!
统计显示,
本世纪100年中,
“三八妇女节”和“二月二龙抬头”
出现在同一天的年份共有3次,
分别是2019年、2065年和2084年。
让我们遇见了!
看看网友们怎么说:
这么浓郁的节日气氛,
我们要把节奏搞起来,
可是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你知道吗?
3月8日,农历“二月二”,民间俗称“龙抬头”的日子,标志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那么,“龙抬头”的说法源自哪里?一些习俗有何寓意?民俗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龙,作为炎黄子孙的精神图腾,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古人认为,负责行云布雨的龙和其他动物一样也是要蛰伏的,“闻雷声而动”“春分登天”可以看成是“龙抬头”一说的原始。
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气温回升,大地解冻,很多地方特别是北方地区开始降雨,为不失农时,“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在春耕将始之时,敬龙祈雨,目的是盼望五谷丰登。
从天文学上来说,我国古代用28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并划分为东西南北4宫,东宫7宿由30颗恒星组成,被想象成一条南北伸展的青龙。每到春分后黄昏时,青龙七宿中的两颗“龙角星”就会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其余各星组成的龙身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犹如“龙抬头”。
“二月二”这天,我国民间有“理发”“舞龙”等习俗。罗澍伟表示,过“二月二”的习俗,约从元代开始,形成于北方城乡地区。元人熊梦祥《析津志》记载元大都风俗,已有“二月二,谓之龙抬头”之说。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说:“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
清代男子薙发,但正月有不动刀的“禁忌”,因此,一到“二月二”,皆“于是日栉薙,盖取‘龙抬头’之意”。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如是说。如今,连女士也在这天美发了。在“二月二”,人们纷纷走进理发店,重塑发型,为的是让自己鸿运当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为取吉利,“二月二”这一天的饮食也多用“龙”来命名,食饼谓之“龙鳞饼”,食面谓之“龙须面”,吃水饺为“吃龙牙”,吃馄饨为“吃龙眼”,吃油炸糕为“吃龙胆”,吃麻花为“啃龙骨”,吃米饭为“吃龙子”。
3月8日,不仅“龙抬头”,也是“三八”妇女节。罗澍伟介绍说,“二月二”这天,民间有不少习俗和女性有关,较普遍的是妇女不准动针线,“恐伤龙目”;有的地方,妇女不能洗衣服,怕伤“龙皮”。而北方的一些地区,还有在“二月二”接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习俗,所谓“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周润健)
来源:新华网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