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南昌LED的渊源:
我跟南昌很有缘分,2003年春天,日本学成回台湾之后,透过朋友的介绍,我在香港担任一位很有心想回馈家乡投资中国高科技产业的房地产老板陈湖昌先生的特别顾问,陈先生在中国投资了两个LED事业,一个是南昌欣磊光电,一个是他为了儿子的事业发展独自投资的普光科技,普光科技几乎与三安光电同一个时间于1999年在广州成立,专门从事LED外延芯片的研发与制造。陈先生跟光磊科技的大陆最大代理商香港达华中外有限公司施先生一起投资了大陆最早的LED芯片厂欣磊光电,我第一次来到南昌,就是要代表陈湖昌先生开股东会,顺便了解大陆当时的LED芯片厂的发展状况。
南昌欣磊光电很早就成立了,1993年的时候,几乎台湾大部分LED芯片厂还在酝酿着的时候,欣磊光电已经开始在生产LED芯片了,她几乎是当时国内最早、规模最大的发光二极管LED芯片的专业生产厂家,当时他们的产品是磷化镓GaP与砷化镓GaAs 普黄与普红的LED芯片。由于公司是由国营第七四六厂延续下来,所以我第一次见识到中国人如何在简陋与艰苦的环境下做出不可思议的LED芯片,见惯了日本与台湾芯片厂的生产条件,再看看当时的欣磊光电,我依然对他们肃然起敬,也许中国的军工,航天事业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创造奇迹的吧。
每次八零后与九零后工程师跟我抱怨任务艰难完成不了时,我都会举南昌欣磊光电在十万级简陋无尘室艰苦研发出芯片与中村修二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研发出蓝光LED的例子来激发他们,中国的航天飞船,导弹与氢弹原子弹不都是这样做出来的吗?没有惊叹,只有尊敬与佩服。
欣磊光电由江西联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香港普光科技有限公司、香港达华中外有限公司合资经营,投资比例为七比二比一,在那个环境下,当时能投资这样回报率很小的公司,香港那一辈的人还是很有中华情怀的。就像现在台湾LED芯片厂受到大陆厂商的冲击一样,当时中国大陆政府还不是很重视这个产业,欣磊光电在当时台湾芯片厂冲击下,还是生存下来,有一定的利润,也是一个小奇迹,听说欣磊光电到现在还营运着,她是中国LED发展的活化石,更是中国LED发展的历史博物馆。
(▲南昌红谷滩新区与滕王阁,十三年前过了八一大桥来到红谷滩新区还是一片荒地,滕王阁始终屹立着,红谷滩新区就像中国的LED,滕王阁就像欣磊光电,远远望着她坚守的LED事业开花结果,自己却独自孤傲的矗立在江边,远远望着她们)
最后还是要介绍我的伯乐陈湖昌先生,没有他,我可能会在日本或台湾发展,不会来中国大陆了,陈先生是香港商人,祖籍广东,也是一位慈善家,但是很低调,长期默默赞助与热心于祖国的教育事业、体育事业和家乡的经济建设。他为人甚为低调,做了好事、善事不张扬,甚至连2004年佛山市在港举行授荣大会,被授予佛山市荣誉市民的他必须上台领奖的光荣活动,他都没有参加。
我觉得陈先生对中国最大的贡献就是网球与LED,中国女子网球能够大放异彩,少不了他的默默贡献,而普光科技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却培养了LED无数的人才,他的无私,他的胸怀帮助了中国网球事业,也帮助了中国LED事业的起飞。
■高铁,中国LED与中国制造到底与世界一流差在哪里?
几次去南昌都是坐飞机,但是这次去南昌出差,由江门出发坐城际铁路到广州南,再由广州南坐高铁到南昌,全程大约五个半小时,与飞机相比几乎差不了多少时间,但是也多了很多活动空间与畅行无阻的4G网络,我体验过德国,日本,韩国与台湾的高铁,要我说说中国高铁与国外先进高铁的差距,也许就差在软实力方面:贴心的服务与乘车环境的细节。我就吐槽一下我看到的一些不合理但是不难改进的地方吧:
第一、在江门往广州南的乘车过程中,我发现这条线很有潜力,可是班次很少,成本当然高,所以票价不便宜,相对的车站附近的房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增值空间,这条线如果跟广州地铁一样买票方便,或是有羊城通可以使用,不需要实名制,我相信运量可以提高两到三倍,成本可以降低一半,车站附近的房地产就跟广州比较郊区的地方例如南沙,花都与增城的地铁站附近一样,有很大的增值空间,可惜这条线跟五年前一样,完全没有变,结果就是乘客,铁路局与车站附近房地产的三输局面。
第二、换乘的动线很不合理,让拿着大行李的乘客被折腾的大汗淋漓。
第三、电脑座位系统很不用心,让乘客很不舒服,如下图所示,我的目的地是南昌,算是长途,结果我的座位被电脑排在6车1C,我在想1A与1B的乘客应该是更长途的杭州或上海吧,于是我打起了小盹,准备一路睡到南昌,结果不可思议的是1A的旅客前前后后换了三个人,我于是就被不断的吵醒,这是一个很失败的系统,越长途的当然应该坐在离走道越远的地方,结果连电脑都偷懒了,我也被不舒服的打扰了三次,如果我被安排到1A,这个结果不就很好吗?短途的人方便出入,长途的客人享受舒适的休息,这样跟人的服务无关的细节都做不好,速度快是没有用的,我们的高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连票务系统都不用心,中国高铁还差了最重要的最后一里路,过了这一里路,中国才可以称为高铁强国)
第四、盒饭还是不敢恭维,五年还是那个样,除非我上车前什么食物都没买,然后饿的受不了,否则打死我也不吃高铁盒饭,在日本或台湾,坐高铁或长途电车最大的享受就是美味又价格合理的铁路便当,在中国大陆,两者都不是。
第五、票务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是不是可以学习国外,除了对号座位以外,适当的在几个车厢加入自由座,买当天自由座的旅客可以不受班次限制坐任何一列高铁或动车,这样不但省去了改签的时间浪费,也精简了很多高铁服务人力。
我不否认中国高铁的伟大成就,硬体与动车技术已经跟日本德国不相上下,也许就是那最后的一里路,这一里路也是最难的,表面上也许体会不出来,但是感觉不会骗人,就是这个感觉,友善的感觉,贴心的感觉与以人为本的服务,品牌不就是这样经过耐心的改进,层层的突破所累积出来的吗?我们就差这些了,但是我们也找了很多借口,中国人太多啦,不好管理,所以要如何如何?我们中国人素质落差太大,所以如何如何?
这些都是阻碍我们进步的最大障碍,也是这一里路倍尝艰辛的原因,日本人口密度是我们的三倍,德国是我们的两倍,他们可以做的好,我觉得我们更可以,我们也许就是缺了那份细心与耐心,当然更缺那个最重要的自信心,有了这三心,何止中国高铁可以冲出世界,中国的LED与中国的制造业品牌更可以冲出亚洲,与列强平起平坐!
■中国南昌对LED的探索与突围:
南昌是中国LED当之无愧最早的发源地,也许是南昌大学与晶能光电硅衬底LED的名声太大,导致我们对南昌LED历史的底蕴不是很了解,带着怀疑与不解的心情,我走进了晶能光电园区,王敏总经理是晶能光电的创始人,他也是引进金沙江投资最重要的推手,我们一见如故,激荡出了很多对中国LED未来出路的建议与想法,我们更讨论了LED大趋势,大家都有一致的默契,我总结如下:
(▲我与晶能光电王敏总经理,晶瑞光电梁伏波总经理,目前晶能与晶瑞在做技术的垂直整合,期望产品能在汽车照明与手机闪光灯产品应用上有所突破)
我们认为未来五年LED的产业集中化会越来越明显,而且整个LED制造会全部由中国所掌握,尤其是通用照明市场,在上游芯片方面,由于投资金额大,未来只要地方政府补贴政策收手,产业集中化会越来越明显,这几年,小厂被大厂并购,大厂规模越来越大会更清晰,第一波被淘汰的企业将是以31片机为主力的厂商,如果MOCVD设备又有更大的突破,第二波会是54与55片机为主力的厂家,但是由目前来看随着美国易维科红牛几台31*4寸的上市,估计这将是MOCVD的极限,未来不可能再有大机台的研发了,所以未来上游除了国企背景企业以外的厂家,中国大陆不会超过五家大规模的上游企业,我认为大约只会剩下三家;
中游也是如此,但是由于封装投资门槛低,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快,未来集中化跟上游一样,非常明显,只是企业并购的机会比较小,大部分大企业不会选择并购,而是自己扩产;
下游厂商会比较两极化,就像以前的照明行业一样,大企业或品牌企业占一半的市场,其余的部分被中小企业分食,原因是灯具市场还是比较分化的市场,而且品牌不是消费者考量的重点,价格与性能的综合优势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中低端市场最明显,而下游几乎没有投资门槛,只要有订单就可以做了,所以未来下游应该是大兵团正规军与游击队交错的天下。
没有规模就没有出路了吗?也未必,我与王总认为未来会出现几家比较有特点的公司,他们做的是特殊照明或特殊功能的市场,所以这些公司会是连贯上中下游的公司,他们的产品特点是量少但是质精,大厂比较无法进入,未来这种企业也可以生存,但是会集中在中上游,因为她们的客户可能是世界级的品牌公司,当然这样的企业如果未来在中国发力,也许会是国家大力培植的企业,如果有世界级的产品,如果加上世界级的品牌,打破中国代工宿命是很有可能的。
我与王总的想法很一致,就是中国要如何做国际一流品牌,如何走最后一里路?由于硅衬底的特点的部分限制,晶能不走大规模扩产的模式,而是走连贯上中下游的路线,做有特点的特殊照明产品,当然他们集团的实力也不可轻忽,他们几乎快要买下了Philip Lumiled与philip的照明部门了,可惜大国之间的博弈与中国威胁论对西方世界的冲击,并购之路功败垂成铩羽而归。所以他们现在只能勤练内功,将器件的性能做到最好,用在最有附加价值的产品上,先求生存再伺机反扑做强做大,但是这么做还要花上很长很长的时间才会有成果展现。
我们一致认为中国LED短期要冲出中国冲出亚洲,也许真的要想办法并购国外的一流品牌,节省宝贵的时间才是正确的。
(▲晶能硅衬底芯片光束集中性强的特点在紫外固化与汽车照明应用上有独特的优势)
我们也一直在讨论差距在哪里?他们的芯片与器件的性能已经不输欧美大厂了,尤其是晶能的倒装器件与硅衬底芯片已经在想办法进入高端的汽车与手机闪光灯用途了,这一里路的下面就是深渊,也许并购外国品牌就是将这个布满深渊的一里路铺上一座桥吧,这一座桥是产品与客户的互动,是技术与专利的累积,是企业的优良文化传承,更是中国企业要学习的方方面面的细节,而不只是一个招牌。
■中国LED与中国制造的未来在哪里?
目前,西方国家对中国商务的动作都比较敏感,中国有一带一路,美国就搞TPP,这表示中国对于美国、德国来说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威胁,所以他们对中国产业在国外的并购很敏感,尤其是西方舆论与媒体的反中让西方民众心理上有很大的危机感,因为收购代表了将这些西方企业的技术、专利、品牌连根拔起,心理的冲击不言可喻。
最近一年来几起收购都被美欧政府给否决了,金沙江与飞利浦,中国福建宏芯基金与爱思强都失败了。
中国与西方的鸿沟就像柏林围墙一样,越来越高。中国产品一直没有品牌,中国的厂商出口也一直被专利问题所困扰,以中国基金收购爱思强为例,爱思强的盈利并不好,此次收购的目的主要就是购买其专利与技术,希望对未来中国发展半导体产业有所助益,但是西方以中国会将技术用在军事工业为借口否决了。
其实在这个并购案例上,两者是双赢的,尤其在企业发展模式上,德国企业与中国企业是互补的,两国是可以形成很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可惜这样的合作因为政治而终止了,德国政府撤回中资收购爱思强决定,对于宏芯基金企业本身来说并不会造成影响,但对于中国想要迅速发展半导体行业来说,还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由此看来,未来中国企业与中国LED还需要往两个方向发展。首先,从长远方向来看,中国企业需要很有耐心的建立自己的品牌,提升技术,拥有专利权;其次,从短期方向来看,中国企业需要转向二三线品牌收购,或是收购小国家的好品牌,例如瑞典,瑞士,奥地利,荷兰,比利时,甚至英国,做中高端市场,慢慢用这些先进小国家品牌或二线国际品牌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打击并购不了的大品牌,也许这时候欧美强权时不我与,管制放手了,中国才有冲出世界的一天。
回想当初的高铁历史,中国高铁利用日本与德国之间的博弈,拿到了两国的技术之后融合创新出了中国高铁,但是中国LED却没有这么幸运,买到了全世界最先进的设备,但是却做不了世界最好的产品与品牌。中国的急躁,就像高铁一样,要做到全世界规模最大,速度最快,就像中国足球一样,不惜血本也要进入世界杯,钱可以挖到最厉害的技术人员,但是钱买不到文化底蕴的沉淀,也买不到工匠精神的累积,这些都是品牌最重要的元素。
两天的南昌之旅结束,在南昌到上海的高铁上,我的座位还是在C,我特意问了A与B座位的乘客,他们也是去上海,也许是巧合,也许我的不满与牢骚让座位排位系统改进了,如果中国高铁可以这样持续改善的话,中国追赶世界最重要的秘诀也许就在这里:
跨过那最后的一里路!
一步一步静下心来的改善,不燥进,不找借口,也许未来中国人的世界品牌就在这里。
*注:本文由行家说APP与作家专栏作者葉国光先生联合出品。谢绝任何未经许可的转载。授权联系微信号:hangjia199
为了避免权属纠纷,特做如下说明: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仅供参考,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qq.com 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